抱歉,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了解详情 >

靖待的技术博客

小清新IT旅程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篇六月底就写好、八月中才发布的毕业总结。


  技术博客只谈学习和技术。每次我在这里写这种总结文的时候,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句话,否则我的思路一旦打开,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对比本科结束时写的总结,首先得给自己这三年打个分。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给个65分吧。(其它方面可能要远高于本科时期)

  相比于本科时期自己200%投入到学习中的那种专注和疯狂,读研期间的我看起来要“正常”许多。那时候需要用忙碌和疲惫来使自己放松(这句话也许听起来十分奇怪),而读研后的我尝试着逐步和自己和解了。

最大收获

  如果说本科期间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自学的话,读研期间的最大收获有二:学会了读书、科研入了门。
  本科时,每个学期都会给自己强行列个读书方向,比如这学期重点是推理方面、日本作家系列,下学期重点是历史方面、国内作家系列,再下个学期看点俄国文学、美国文学之类的。书是看了一些,但是往往得到最多的是完成任务的快感,并没有真正得到读书的快乐。
  读研时,再没有给自己布置强制性的读书任务。而是在微信读书上凭着兴趣,任意读之。慢慢地,我竟喜欢上了这种读书的感觉,只要是在空隙时间,我都会打开看看书。就这样,我读完了一本又一本书,读完书后的感受各不相同,也许会受主人公的命运而牵绊,也许会通过书籍体验了不同的人生而倍感快乐。我也遇到了一本改变我三观的重要书籍:三体。
  读三体完全是因为看新闻说这本书要被改编成影视了,为了防止影视先入为主的剧情,我决定在影视剧开播前把原著给看完了。三体的三大本着实很厚,但是30个小时读下来也一点不亏。从大的角度上,我对整个人类的观点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个人方面,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罗马假日里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我比较宅,对旅游无感,所幸还可以通过读书来认识世界。三年读了几十本书,虽然不多,但是每本都留下了一些笔记和感悟,很多书里的语句也在影响和改变我的行为和看法。当然也有不少技术书,大都是电子版(省钱哈哈哈),希望自己对技术的追求永不停止吧。

  学术方面,现在回想起来本科毕业时自己的科研底子很薄弱,是一个科研小白,和现在的学弟学妹们的基础比不了。本科时的学习基本上也都是自己的单打独斗,总体上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读研给了我一个接触学术和前沿的机会,而三年后的我能够在科研方面入了门,离不开我导的指引、组内的讨论、实习实践和网上大神们的知识共享。

技术

  (更新插一句)这篇文章其它部分六月底就写好了,唯独技术这一节我总觉得写地短了浅了点,拖到如今才完善这一段。
  从通信转到软工,我终于算个科班出身啦哈哈哈。为了缩小和大家的差距,三年里蹭了些课、看了些书、刷了些题,但总归还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咋地。但是一想到自己未来还有一辈子可以去学这些东西就令人神往。
  本科关注开发技术,读研关注算法技术。读研之前,在方向的求索问题上,我走了不少弯路,进行过很多简单的尝试。那段时间我依然存在着新手都有的困惑,纠结于编程语言的选择。虽然干着C++开发的活,但因为市场上C++求职岗位比Java岗位数量少,而担忧起C++的未来发展。现在回头来想,还是杞人忧天了些,C++随着AI浪潮的崛起,反而迎来了新的上升期。而我现在也不再纠结于编码语言本身,摆正了对它的看法,终于明白了“编程语言只是工具”这句话的含义。读研之后,由于学术培养,我开始了算法研究之路。科研初期也是跌跌撞撞的,由于比很多同学起步晚,只有自己多看多学才能弥补差距。一开始阅读英文文献也很不习惯很慢,但好在考研期间坚持了几年的英语电台每日一句录制,英语的基础还没有荒废,随着习惯逐渐养成,基本摆脱了中文翻译的操作(其实主要是懒得打开翻译器……所以懒有时候也有帮助哈哈哈哈)。在方向的选择上,研一上学期在看了不多的文献后,大致了解了数据挖掘的基础情况,结合我们组内的具体科研状况、对当时就业市场的观察(CV卷得惨绝人寰、NLP落地尚不明朗、搜广推相对靠近业务且竞争小于前两者,当然,2022年的搜广推已经不是这样了!)以及个人兴趣推动(非常好奇网易云私人FM推荐是如何做的),我鼓足勇气和导师提出了推荐算法方向,没想到的是,我导当场就同意了。结合我们组的特点,我做的是兴趣点推荐算法。想想读研以前,我深感自己没有一个特定的领域导致无法深耕,而现在,我终于拥有了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终于可以在知乎上写上“xxx方向”了哈哈哈。
  兴趣点推荐方向本身,隶属于推荐算法大家庭,所以,为了更好地学习推荐算法,我也不断学习机器学习(包括深度学习)的基础知识,积极了解前沿学术和工业界动态。在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年入学前,有好几个已经读研的同学们纷纷给我提醒:慎入深度学习深坑!(后来我知道了他们都是搞CV的,求职的时候被卷死……后来怒转开发)但是在我心中已经有了这种印象——远离深度学习,否则会变得不幸,哈哈哈哈哈。幸好我当时拉跨的AI基础让我觉得推荐算法和深度学习这个词看起来很远,所以选了推荐算法时还在沾沾自喜我应该没有入坑吧?属实是TOO YOUNG TOO NAIVE,直到后来阅读每一篇顶会论文都是深度学习时,我才明白天下就是深度学习的天下啊……其实现在的我回看这个观点,我不会认为对,但也并没有全错。深度学习本身只是一种方法,它只有结合到某种场景、某个业务或者某个领域才会产生价值。
  推荐算法目前来说依然是个不错的方向,至少现在它是一个能够落地、有实际应用的方向。但随着互联网增速放缓进入存量时代,搜广推是否仍和之前一样蕴含巨大价值也许值得讨论。在我秋招的那段日子里,我看到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些头脑,都在哄骗他人去点击广告。(大意如此)”那天这句话对我还是有不小的触动,也许我们做的这些算法是否已经足够甚至过量了呢?信息茧房的危害正在蚕食互联网中的我们,同质化的算法打着个性化的招牌过分挖掘用户隐私的同时,也使人们沉迷在算法里,渐渐抹杀掉很多的创造力。比如网易云,当初是因为喜欢它去研究推荐算法,可是有一天开始,它的私人FM让我觉得不准了,远远不如18年那会儿了,但去搜它官方公开的技术模型,反而迭代地更加复杂,更加高深了。这件事让我常常想,我们的推荐算法会不会早就“过拟合”了?不过,技术本身是不应该附带偏见的,对推荐算法本身我始终以纯粹的技术观点去分析和学习。
  秋招拿的一些offer大都是推荐算法方面的,但是最后我选择了NLP算法。除了一些现实因素的考虑(离家较近)外,选择NLP也是选择了更多的挑战,而我比较享受未知。当然,和推荐算法关联最大的就是NLP算法,两者关联紧密,而NLP算法的应用场景会更大更多,未来总归是NLP的天下(虽然现在是CV的)。所以,打好NLP算法的基础十分重要。我总觉得机器人时代离我们不远了。认知智能在我们这一代一定会实现。另一方面,我选择的领域,让我感觉很有社会价值和意义,这和我建立博客以来就写在副标题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似乎又贴近了一步。
  即将步入工作岗位,希望在工作中能更好地打磨自己的技术水平,提高编码效率。

自律

  关于自律这件事,远远比不上当年了。即使挂着“自律使人自由”的标语催促着自己上进,也无法再像原来一样。同样都是我,现在的我卷不过以前的我(哈哈哈哈人老了)。我为此不断地想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我现在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了吗?应该不是。是我变得更加懒惰了吗?好像也不是。后来我可能知道了答案:自律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当缺乏必须高度自律才能做到的目标时,自律本身失去了意义。这可能也和我的学习方法改变有关。

  三年里,我尝试了一些新的学习方法。以前我按照要趁早的学习模式,干什么都会在一开始就行动。但是久而久之,我不仅有了些强迫症(比如会反复检查作业、格式、要求之类),这无意义地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心情也不悦(明知没必要但依然会反复检查),而且由于完成的时间很充沛,慢慢地形成了拖延症,而我在很长的时间里将这归结于我是一个慢性子。所以,我开始尝试要求自己不要一开始就行动,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去学习(俗称DDL学习法,滑稽.jpg)。我知道这样是有风险的,毕竟学渣基本上都是DDL学习法的忠实拥护者。但是幸好,我带着意识地去主动尝试,目的是追求高效率,而不是拖到最后不得不做的被动,两者的自我驱动是不一样的。比如,以前上学七点一刻到校,我总是六点就被闹钟叫醒。可是同学们大都六点半才起。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效率低下或者说为了保证不迟到过于苛刻了。而这损失的半小时睡眠可能使白天的工作效率更低了。读研时,我经常要求自己不要在规定时间提前太多,我要看看我是否拥有这种弹性。事实证明,这些提前的时间就是没必要的,在现有时间内,我也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计划。DDL很好地克制住了我反复检查的毛病,而这多出来的时间,应该去做其它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这个度是难以把握的,一不小心就堕入学渣之境。我现在更加认可两种方法的结合,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优先级来合理使用这些方法。
  自律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当心中有执念时,会主动地做到。如果自律成为一种负担,也许已经是本末倒置了,倒不妨想想自己到底要干什么。

  (更新插一句)比如,明天又是周一了,为了早上精力充沛地去上班,我现在就关掉电脑去睡觉了!上班让我作息自律了哈哈哈哈哈哈。

评论